愛民助人 道德楷模
——記新鄉市衛濱區消防大隊大隊長張培中
“要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緬懷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的光輝事跡,深刻闡釋焦裕祿精神的豐富內涵,向全黨發出了旗幟鮮明的有力號召。樹木之所以參天,是因為根須深植;豐碑之所以巍峨,是因為底座牢固。有一個人,他時刻以焦裕祿精神為參照,踐行宗旨,干事創業,愛民助人,用高尚的心靈譜寫軍民一家親的時代贊歌,他就是衛濱區消防大隊大隊長張培中。
22年前,張培中從老家商丘投筆從戎,進入武警學校學習。如今,歷經22年軍旅生涯洗禮,張培中已成長為一名武警中校,并履任新鄉市衛濱區消防大隊大隊長,把愛民助民的情懷從軍營延伸到轄區,成為受人尊敬的道德楷模。從2007年調任衛濱區消防大隊大隊長以來,張培中利用業余時間,為下崗職工、困難群眾聯系安排工作269人次,資助智障兒童139人次,照顧敬老院老人369人次;同時率領部隊官兵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七萬余元,參加搶險救援3000多次……
服務沒有止境,愛民不分貧賤。張培中以一個軍人的素養全心投入到為轄區群眾服務中去,22年來不計報酬,用真實的行動贏得了駐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贊譽。先后獲得2011年河南省公安系統先進個人、2012年河南省“愛民模范”、2013年新鄉市首屆“最美新鄉人”以及第二屆“新鄉市道德模范”和衛濱區“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其個人事跡多次被《法制日報》、《經濟日報》、《人民公安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以及《東方今報》、《大河報》、河南電視臺、《新鄉日報》、《平原晚報》、新鄉電視臺等省市媒體采訪報道。
樂于奉獻 愛民助人 永做人民群眾的好朋友
環衛工是城市的美容師,起早貪黑呵護著新鄉的容顏,張培中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并主動參與關愛環衛工,愛心送早餐活動。2014年3月,張培中開始利用早起的時間,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趕到轄區新建街服務站點,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為環衛工人發放愛心早餐。然后到7:30再匆匆返回單位,開始一天的工作。對此,張培中說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傳承志愿者精神,為環衛工人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樂于助人 愛民濟民 永做人民群眾的‘兵兒子’
轄區城鄉交錯,困難群眾較多,其中特困戶、83歲的王秀清老人給張培中留下的印象最深。由于老人常年癱瘓在床,兒子又身患尿毒癥,依靠透析維持生命,唯一的孫女無人撫養。17年來,衛濱消防大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照顧王秀清老媽媽的傳統始終不變。張培中調任衛濱大隊大隊長以來,受大隊黨委委托,接過照顧王秀清老媽媽的接力棒,帶領大隊官兵組織“黨員愛心小分隊”,七年如一日照顧老人一家。如今,老人的孫女在大隊官兵的資助下已經考上我市的重點高中,從一個2歲多的孩子成長為十幾歲的大姑娘。此外,張培中經常利用周末節假日帶領官兵,看望照顧王秀清老媽媽和她的兒子,并送去米面油水果等生活用品,使老人一家深切感受到了消防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2012年7月,王秀清老人的兒子舊病復發,雖痛苦不堪,但卻無錢就醫。得知消息后,張培中立即組織大隊官兵進行捐款,并率先拿出3600元錢,在張培中的帶動下,大隊官兵很短時間就拿出11600元。新鄉市消防支隊黨委、首長了解情況后,在全市消防官兵中組織捐款,共籌集善款37660元,及時送到王秀清老媽媽手中,及時解決了王秀清老媽媽兒子的就醫問題。王秀清老媽媽逢人就說“如果沒有消防隊這些兵兒子的幫助,我的整個家庭就沒有了,感謝黨,感謝消防官兵?!崩蠇寢屵€親自疊了一千只千紙鶴,每一個上面都寫上了祝福語還有感謝的話,每年八一建軍節的時候,還給部隊官兵送來了雞蛋,并細心地用紅筆在每個雞蛋上都寫上祝福,讓張培中和戰友們他們感動不已。
樂于付出 愛民如親 永做人民群眾的好幫手
軍民魚水情,點滴愛成海。張培中和大隊官兵們不斷關注轄區內的方方面面,不僅服務困難群眾,還將關愛播撒到福利院和敬老院里。每逢“助殘日”以及“五一”“十一”等節假日,張培中都會帶領官兵為轄區福利院兒童送去書籍、玩具和食品,并且教他們讀書識字,與他們一起做游戲,用真心和親情溫暖楓樂園里的孩子們。每次離別時,孩子們都用稚嫩的小手,拉著大隊官兵的手說:“叔叔,你們什么時候再回來看我們?”。話語真切,情景感人,這些溫暖的瞬間曾被《河南公安報》刊登報道。
在關愛兒童的同時,張培中還將愛民的情懷延伸到轄區的夕陽紅等幾家敬老院。在業余時間,張培中主動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米面糧油等生活必需物品,為他們整理床鋪、洗腳、剪指甲,陪老人們過生日,讓老人們時刻感受社會的溫暖,分享晚年的幸??鞓?。老人們則是拉著張培中和官兵的手乖乖長乖乖短地叫著,享受著家一般的溫情。每年冬至,官兵們都會和老人們一起包餃子,老人們就會特意地將餃子擺成愛心的圖案,并在中間用餃子擺出119的字樣,來表達對官兵的感謝。張培中敬老愛老的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新鄉市委書記李慶貴專門批示,稱贊張培中是“焦裕祿精神”的踐行者,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先進典型。
樂于實踐 愛民解難 永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今年47歲的周軍是轄區一名普通群眾,父母和妻子的爸媽常年體弱多病,家庭條件困難。張培中在轄區走訪中得知他的情況后,主動為其聯系用人單位,最終為周軍贏得了一份月收入近2000元的工作,大大緩解了這個家庭的困境。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2012兩年間,張培中就為下崗困難群眾聯系推薦和安排工作137人次,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該事跡在2011、2012年《新鄉日報》和《平原晚報》中多次刊登。
樂于救困 愛民除險 永做人民群眾的守護者
在愛民為民方面,張培中被樹為支隊的典范;在滅火救援本職工作中,張培中更是英勇突出。每次滅火救援,他都親臨一線,與官兵們并肩作戰。2011年5月2日,新鄉延津縣一名兩歲女童掉入鹽廠村北的一口農田機井中,情況危急。接警后,張培中帶領官兵火速趕往出事現場。根據當時地形,科學分析,及時組織施救,利用一根十余米的長柄鐵鉤成功掛住女童衣物,順利將其安全救出。2012年5月16日,新鄉封丘縣的2歲回族男童李文玉在租住的院子里玩耍時,不慎掉進了院子里因維修水泵而未及時蓋上的機井中。接到報警后,張培中帶領官兵冒雨迅速趕往現場實施救援,經過20多小時的奮戰,挖地26米深的大坑,參戰官兵冒著隨時都有被塌方泥沙淹埋于26米深大坑底部的危險,終于成功將墜井兒童救出,送往醫院救治。就在參戰消防官兵剛剛撤到地面不足2分鐘,26米深的大坑就因瓢潑大雨的沖刷發生大面積的塌方,十分驚險。當時救人需要從鄰居一側挖坑,房屋主人還不知在家,接到電話得知是救孩子后立馬說你們挖吧,不要賠償,救人要緊?;貪h兩族群眾在這一次救人當中緊密團結,使得救援成功進行,事后這個村子多年的民族矛盾逐漸緩和,每年八一還一起來部隊慰問,送來西瓜等水果,村民之間團結友愛,使當地減少了一個不穩定因素。張培中這些事跡多次被《人民公安報?消防周刊》大篇幅報道。
樂于創新 愛民為民 永做人民群眾的護航人
轄區“城中村”、“九小”場所等相對集中,人員流動性大,火災隱患動態性強,難整改、易復發。對此,張培中多次協調駐地人民政府實行消防安全“網格精細化”管理模式,多方整合資源成立了河南首家“社區消防站”——惠豐社區消防站。消防站配備了電動車、三輪車等流動消防設施,聘請社區居民和當地村民組成義務消防巡防隊,在社區實施不間斷巡邏執勤,將火災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葚S社區消防站以社區為中心,帶動周邊十幾個鄉村實施火災聯動機制,一村有事多村幫忙,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光榮傳統,大大提升了社會抗御火災的能力,結束了多年來困擾社區消防管理工作失控漏管的歷史。
張培中還根據故宮里消防銅水缸的啟發,創造性地在轄區實施“紅色水桶”工程。組織協調“九小”場所、沿街門店等社會單位統一配置“紅色水桶”,使紅色水桶擔負起集宣傳消防知識、預防火災與一體的功能,收到良好社會效果。工程實施3年多來,已撲滅初期火災20余次,排除火災隱患一千多次,極大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今,“紅色水桶工程”的做法已在鄭州等地廣泛推廣,并成功推向全國。
看得見的是操守行為,看不見的是精神信仰。心系蒼生、情懷百姓,方能以修身齊家律己,以治國平天下言志。黨員干部堅定樹立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生的政治信仰,把群眾的冷暖幸??吹帽忍齑?,才能自覺踐行嚴以修身的道德操守,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響當當的光榮稱號。榜樣力量無窮,人民事業長青。22年從軍報國,他一腔赤誠;22年平凡善舉,他愛民如親;22年扎根中原,他傾力奉獻。這就是張培中,一個共和國的軍人,一個人民群眾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