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平整1400畝垃圾遍地的廢舊土地,栽上10萬株櫻花海棠;
8天種下2.6萬平方米草坪,修建4條各約1公里長的道路和容納2000輛車的停車場;
40天完成4個自然村宅基地改革。
三場硬仗,爭分奪秒。這是屬于楊廠的速度,這是屬于鄉村振興的速度。
初夏傍晚,平原示范區韓董莊鎮楊廠村所轄自然村胡窯村的千畝櫻花海棠園內,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石板路上散步。兩個月前,這里剛剛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海棠櫻花節。
依托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在楊廠村的發展規劃中,櫻花海棠園是重要的一筆。
從2020年3月18日起,楊廠村對胡窯村的1400畝荒地進行流轉、清理、平整,全體黨員干部吃住在工地,放線、打眼、挖坑、栽種,僅用時一個月,10萬株櫻花海棠在昔日的垃圾場上迎風搖曳。
花期不能錯過,機遇不容有失。今年3月12日,楊廠村“兩委”決定:8天后舉辦首屆櫻花海棠節,把楊廠村的文旅研學產業通過活動推廣出去。
從宣傳發動、招商引資、整修道路、搭建舞臺、架設燈光,到建設停車位、劃定商業區、引進非遺項目,黨員干部義務上崗,分秒必爭。3月20日,櫻花海棠節開幕,20天吸引了10萬余游客,帶動了村民創業增收。
喬丹丹在櫻花海棠園內的一家飯店打工,每月能領到3000元工資。她說,楊廠越來越富裕,產業越來越多,周圍村民都能受益,不少人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了。
楊廠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偉說,3年前,村集體收入為零,今年,村集體收入已達70多萬元。
櫻花海棠節后,多個企業前來洽談合作。但對于楊廠這個黃河灘區村來說,沒有集體建設用地,什么項目都無法引進。
4月20日起,在上級的支持下,結合有關文件精神,楊廠村推出了改革方案,快速推進宅基地改革。僅用了一個月,全村宅基地改革全部完成,騰退土地20多畝,并成功解決了多個疑難問題。
創造出如此速度的是9名村“兩委”干部和65名黨員,源自他們內心干事創業的激情。他們顧全大局、以身作則,他們連續作戰、作風過硬,他們迎難而上、敢想敢拼。
楊廠村“兩委”牢牢抓住黨建這個“牛鼻子”,通過一系列活動凝聚了黨員干部合力。今年,上級派駐楊廠村第一書記黃巖接棒前任駐村書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汝江,繼續指導和幫扶楊廠村走鄉村振興道路,探索出用黨員聯戶、黨員積分、黨員獎懲三把“金鑰匙”,解決黨員存在感責任感不強、創先爭優意識不強等問題,月積分、季公示、年評比,建立起一套科學獎懲機制,黨建工作逐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李書記和黃書記把楊廠當成家,節假日都不回去,一心都在楊廠的發展上,不好好干,咱心里都過不去?!贝甯刹客跷牧终f。
“作為黨員,你自己都不以身作則,讓群眾怎么信服?”村黨支部副書記胡封昌說。
我們看到,整理荒地時,全村黨員干部一個不少地出現在各個區域;宅基地改革,黨員干部率先騰退超標宅基地,補繳費用;村民對村規民約不理解,黨員干部不厭其煩上門做工作。
宅基地改革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一些遺留問題很難解決,個別村民更是對此不理解、不接受、不配合。面對這種情況,王文偉帶著村“兩委”成員一家一家做工作。你冷嘲熱諷,我耐心熱情;你避而不見,我三顧茅廬;你說困難講條件,我擺事實講道理,硬是把這個“硬骨頭”啃下來。
只有走進群眾心里,才能上下擰成一股繩。楊廠村65名黨員參與黨員聯戶,架起村“兩委”和村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村民王懷瑞家門前的道路坎坷不平,經過聯戶黨員——81歲的吳斗政向村“兩委”匯報溝通,最終道路得到翻修,去掉了王懷瑞的一塊兒心病。
乘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東風,楊廠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越走越有勁,村內引進了由甲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臺能光電有限公司等無污染、效益好的現代化產業項目,帶動群眾就業增收?,F在,楊廠村人均收入由以前的5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楊廠村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修訂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等,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村風民風向上向善。
以黨建為核心,以產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引擎,以文化為支撐,在鄉村振興的“追逐賽”中,楊廠村不斷加速,彎道超車,上演了一場令人心潮澎湃的“速度與激情”。(丁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