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在街上,噴空摸牌打麻將;現在人都在棚里,摘菇分揀打包裝?!?/font>
“俺村沒閑人,只要不是臥床不起的,超過75歲的,都爭著去工作了,沒事站街里噴閑空的場面現在看不到了?!鲍@嘉縣城關鎮后寺村黨支部書記馬汝亮說。
后寺村漂亮,進村的大道剛剛翻新過,平整寬敞,道路兩旁鮮花正盛。環村路,生態水系景觀,和在建的文化廣場、鄉愁園把村子妝點的格外美麗。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村西占地300畝的河南省香菇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多座現代化的香菇大棚氣勢恢宏。每天,從這個全國最大的單體大棚中銷售出的香菇在3噸左右。
59歲的村民郭桂榮說,最近天熱,香菇成熟的快,需要抓緊時間從菌棒上摘下來。自己沒啥技術,自從去年來大棚干點簡單的活兒,每天能掙60元,自己的精神頭更好,生活更寬裕了。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后寺村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按寮w+公司+股份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村集體年增收10余萬元。今年以來,生產香菇8500噸,實現銷售收入870萬元。不僅種香菇農戶的年收入可觀,村里的閑散勞動力在家門口打工也落了實惠。
后寺人并不滿足于眼前的紅火,鄉村振興要有超長續航的持久力。獲嘉縣的花卉苗木業發展具有300年歷史基礎,“陳莊花園”是河南“四大花園”之一。在全縣精心打造“花木之鄉”名片的戰略構想下,后寺村搭上了把發展花木業作為大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快車,村里引進獲嘉縣眾盟花卉苗木有限公司,擬投資3500萬元打造高標準花卉觀光園,目前已種植紅梅、櫻花等800多畝。
有人才有投資,發展才能更穩定。后寺村順勢建立了鄉土人才庫,定期與在外知名人士聯系,鼓勵他們回鄉創業、投資辦廠,為家鄉發展獻力獻策。近年來,成功引進軍明電力等2家企業落戶,目前后寺村已享受鎮政府稅收分成50多萬元。
總有一種發展模式適合“咱”村。2020年,獲嘉縣積極探索總結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8種模式——“獲嘉模式”,即資產盤活、村企共建、飛地造血、抱團取暖、培育新型業態、土地統籌經營、財政資金入股、集體資產打包,促使集體資產較多的村實現了大幅增收,全縣村集體收入超5萬元的村達100%。后寺村的蓬勃發展正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為了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獲嘉縣全力深化農村五項制度改革。2020年,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共清查核實資產15.67億元;集中清理集體經濟組織合同,清查出不合理合同1975份,增加集體收入1881.37萬元;收回集體土地4400余畝,收回房屋27000多平米,增加集體收入1881.3689萬元。
小西關村地處獲嘉縣城核心區,隨著城區的發展,村里的不少農民轉型成商戶,再加上繁榮的商業發展,村黨支部書記沈松偉算了這筆賬,通過清產核資,清理合同,村集體收入一年增加了20萬元。
現在,小西關村通過宅基地改革、土地資源整合等多種措施,和地產企業聯合開發,村集體固定資產已經達到將近一個億。租金收入讓村兩委有了底氣,新學校、文體廣場、黨建廣場等已經在建或規劃中。
后寺村、小西關村是獲嘉縣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通過打造優秀示范鄉、優秀示范村等一大批鄉村振興優秀示范村,切實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通過不斷努力,獲嘉縣圍繞“三農”發展方向,“五大振興”發展理念,銳意進取、蹄疾步穩的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