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示范區原武鎮推動鄉村振興側記
清晨的原武鎮,詩意盎然。
東關玲瓏塔下,人們或亭下對弈,或捧書誦讀,或談古論今,悠然而充實。
如同意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玲瓏塔是原武鎮乃至平原示范區的標志性建筑。登上塔頂,讓人心曠神怡。南望黃河波濤,北眺太行峰巒,東見浩瀚云海,西覽萬頃碧綠,美麗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歷經千年滄桑,玲瓏塔如一個守望者,見證古鎮老樹發新枝。除了玲瓏塔,原武鎮還有城隍廟、有“龍潭月照”之譽的五龍池、被稱為“中華一絕”的原武盤鼓,以及周勃、周亞夫、婁師德、楊再思等歷史文化名人,豐富著千年古鎮的歷史底蘊。
說到文化,原武鎮的稻米文化不僅是豐富的物質財富,更是強大的精神財富。地處黃河故道的原武鎮,土地鹽堿化嚴重,地貌坑洼不平,“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堿不出糧”,這個順口溜形象地描繪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原武鎮的真實情景。
1965年至1975年,時任原武公社書記的喬永慶跑到省城拜訪農業專家求醫問診,下鄉調查廣泛征求意見,并任用農業專家孫彥常,在原武全面實施“引黃稻改”?!耙S稻改”的巨大成功,不僅徹底解決了原武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成為當時全省的一面紅旗,更為后來原陽大米成為“中國第一米”打下基礎。喬永慶被譽為“‘引黃稻改’的創始人”“原陽大米之父”“水稻書記”。
如今,在原武鎮東合角村,去年剛剛落成的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有著關于喬永慶“引黃稻改”的專門記載。這座由農民企業家趙建華歷時5年、投資300余萬元建設的博物館,是對中原農耕文明的探尋,是對稻作文化前世今生的再現,其中的一字一畫、一物一人,傾注著原武人對稻米文化的無限情懷,見證著原武人為弘揚黃河文化和發展水稻產業作出的貢獻。
“現在,工廠化育秧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育秧模式,黃河農耕文化博物館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活動?!闭劶霸柎竺?,趙建華想的、做的總是先人一步,他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
原武鎮東婁莊村是個傳統農業村,是原陽大米的發源地。近年來,該村通過“支部+合作社+種糧大戶”模式,打造千畝稻米產業園,成功申請“黃金食代”注冊商標,成為我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除了筑牢以稻米為主的產業發展基礎外,該村獨有的“花轎文化”也讓人耳目一新。
“全村擁有花轎30頂,以此為職業者有200余人,或三五成群,或聯合組團,一天的收入多達七八千元?!闭劶爱數氐摹盎ㄞI文化”,東婁莊村黨支部書記婁彥松甚是自豪。隨著傳統婚禮文化的復蘇,不少年輕人開始青睞“坐花轎”,在越來越多的中式婚禮上,都能看到東婁莊人的影子。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現代文化青春時尚。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則,占地2100余畝的原武鎮融創文旅新城項目正在實現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和旅游業的協調發展。屆時,你可以在冰雕玉砌的“冰世界”里溜冰賞燈,在大雪紛飛的“雪世界”里乘橇滑雪,在波光粼粼的“水世界”里游泳嬉戲。
據原武鎮黨委書記杜興平介紹,按照規劃,除了融創文旅城這個項目外,原武鎮還利用當地的農耕文化和傳統產業優勢,發揮“中國第一米”的品牌影響力,與中旅集團合作,打造“稻之夢”國際民宿休閑度假區,構建“稻夢空間”,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原武風情古鎮項目則依托本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打造有唐宋風韻的古鎮項目,再現才女班昭吟誦原武佳句、唐皇高宗賞壯美盤鼓、玲瓏寶塔訴千年風云的場景。
古鎮踏歌來,奮進正當時。從原武鎮出發,5分鐘可達平原示范區鄭濟高鐵客運站,15分鐘可達鄭州高鐵站,30分鐘可達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歷史與現實時空交錯,傳統和現代交相輝映,一座產城融合、活力迸發、車水馬龍、景色宜人的現代化新城正向我們款款走來。(翟京元)